2)第493章 客户_唐朝好地主:天子元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廷赏赐田地确实不少,也有不少施主捐赠,但是也还有不少是百姓带地投附,也有寺中兼并而得,

  这些地的来历,朝廷非常清楚,但你们也放心,朝廷之前已有诏令,对诸寺田清理登记,也颁给地契,并不会直接收走。

  不过,”

  一句不过,三位紫衣大和尚又不由的心中一紧,和尚们也并不餐风饮露的。

  “不过按朝廷新规,诸寺僧人都需要通过考试才能颁授僧牒,没有僧牒就不是正式合法的出家僧,要敕令还俗归家。

  每寺都会有僧额定额,不能超过。

  大海寺做为州级敕建寺庙,僧额会多一些,每僧朝廷授二十亩口分田额,”

  大海寺的地很多,所以这二十亩其实朝廷不需要授,他们自有的已经超额。

  现在武怀玉提出,每僧保留二十亩的田额,其余的寺田,所有权仍属于寺庙,但要跟公廨田一样管理。

  地由官府负责出租给百姓,按田地肥瘦分上中下田,每亩每年定租二至六斗给寺庙。

  除这租外,不再有其余负担,租地佃户也不是跟寺庙租佃,而是向代管的官府租佃,没有依附关系,更不用服额外的劳役等。

  最好的田一年租不过六斗粟,而旱地瘦田,更仅二斗粟。

  这个租不算高,基本上是按照公廨田标准的,不过实际上公廨田的租子负担要比这高,有些额外的负担。

  上田亩收能有两石,如果租六斗,那实际也就是七三开,佃户七寺庙得三。

  而如果算上秋粮,或是种的其它杂粮之类的,甚至是麦草等,那实际佃户拿到的要更多些。

  武怀玉甚至提出了更重要的一条,那就是佃户与寺庙签定契约,佃户享有永佃权力。

  寺庙和尚们有土地所有权,握有田骨,佃户们拿到的是土地经营权,握有田皮。

  甚至佃户们将来也可以转佃。

  地主也可以卖地,但不影响佃户的佃种经营权。

  这其实是要从宋以后,尤其是明清时江南主要的一种租佃形式,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。

  这样的话,那大海寺依然拥有那些田地,可对田地的权力大减,佃户们跟他们没有直接关系了,交租也是交给代管的衙门。

  甚至不用担心寺庙不再把地租给他们,或是提高租子,因为签下永佃契约,租子也是定死的。

  丰年不增租,但灾年要减租。

  这其实就是变相的收回寺院的田产,但跟之前对三阶教的直接没收的雷霆手段相比,相对温和一些,也给寺庙保留了不少的权益。

  起码一亩上田一年还能收租六斗,铁租收益,地也可以随时转卖,并不影响收益。

  大海寺做为第一批实行这个政策的寺庙,面对武怀玉,他们想拒绝又不敢。

  三阶教教训在前,谁敢拒绝这位检校佛法的帝心?

  可接受吧,又有点不甘心。

  终究,还是资历更高的上座智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se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