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221章 版本_我的芳华时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几乎就是个“千古之谜”。

  说完马岱,面对五位师兄师姐的“苦苦哀求”,不得已,顾秋风只得说了下《三国演义》的版本问题。

  版本问题,看上去无关紧要,实际上却至关重要。

  因为从这些版本中,可以清晰地看到三国故事自成书以来的流变。

  《三国演义》现在通行的文本是清朝康熙年间毛纶、毛宗岗父子的改评本,毛氏父子评改依据的是罗贯中的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。

  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传世版本很多:

  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二十四卷,二百四十回,明嘉靖壬午刊大字本,题“晋平阳侯陈寿史传,后学罗本贯中编次”,首有弘治甲寅(1494)庸愚子即金华蒋大器序,及嘉庆壬午关中修髯子引。为今传此书的最早版本,也是最接近罗贯中创作原貌的版本。

  《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》,一百二十回,不分卷,明建阳吴观明刊本,有图一百二十页,有“书林刘素明全刻像”字样。次本一题“刻李卓吾批点三国志全像百二十回”,一题“三国志演义评”。首有李贽序、谬尊素序、无名氏序、《读三国志答回》《宗寮姓氏》、目录。此本合两回为一回,易单回目为双回目,每回有总评。

  《李笠翁批阅三国志》,二十四卷一百二十回。清两衡量刊本,图一百二十页。内封题“笠翁评阅绘像三国志第一才子书”,首有湖上笠翁李渔序,有目录、宗寮、眉批、无总评。

  清康熙年间,毛纶、毛宗岗父子在李卓吾评本的基础上整理回目、修正文辞、增删原文,并作《三国志读法》,成为最通行的版本。现存最早毛本为清康熙版本,六十卷一百二十回。毛氏就罗贯中及明代各种版本作了不少增删,如增加了管宁与华歆割席,邓艾口吃的“风兮”之辨等,将孔融的《荐弥衡表》等名文加入情节叙述中,使小说增色不少。毛氏删去了罗贯中原作中大量与情节发展无甚关系的表奏、文牍、论赞等,使情节更加紧凑,行为也更加简洁流畅。万历后许多刻本中夹有大量的周静轩评三国史实的诗,这些诗平庸拙劣,毛本一并删除,换为杜甫、杜牧、苏轼等题咏三国史实的佳作。

  毛本又将罗贯中较浅近的文言改得更加通俗易懂,增删原文外,毛氏亦仿金圣叹,加上总纲式的《读三国志法》,每回前加回评,正文中加小字批注,甚至金圣叹评改《水浒传》伪作施耐庵序文,毛氏也伪作一篇金圣叹序,假金氏之口吹嘘自己的评改,自我标榜为“第一才子书”。毛氏的增改也有不少败笔,他进一步发展罗贯中的尊刘抑曹的正统观,但过了头。罗氏抑曹,但较尊重史实,既写曹操的坚险残忍,也写他的才略志节,宽容爱士,毛氏则一面将罗书中曹操好的一面尽量删削,一面不遗余力地突出其“坚绝”,使曹操坏到了极点,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物的真实性、风满性,显得脸谱化。对于刘蜀集团,毛氏则一味颂扬,将关羽写成一个类神的人物,将诸葛亮写成一个完人,使人物性格单调而绝对化,反不如罗本可信。

  毛本虽然对罗作进行了较大改动,但并未改变罗本的基本格局,总体来说,毛本对《三国演义》的整理、流传是作了杰出贡献的。

  《三国演义》的重要版本还有《新刻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,十二卷二百四十回,明万历辛卯(1591)金陵周曰刊本;《新刻按鉴全像批评三国志传》,二十卷二百四十回;《三国志》,二十卷一百二十回,清遗香堂刊本等,但这些版本大都残缺。

  以上,便是《三国演义》的传世版本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se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