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92.中夏互联网建设_重生之互联网致富手册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边。

  为了方便赵德彬和刘和平日常出行,张思明还置办了两辆摩托车和一辆挎斗摩托。

  赵德彬可以直接骑摩托车来往于公司和学校之间,刘和平腿脚不方便,骑不了摩托车,张思明就准备把小王留在浅川给刘和平打下手,平常出门办事,小王可以骑挎斗摩托,刘和平坐在斗里就好。

  对于这个安排,张思明感觉自己简直太机智了,恨不得大大地为自己点一个赞。

  在前期准备过程中,赵德彬能插上手的事情不多,买电脑是其中最大的一件事。

  之前在申沪,赵德彬在三厂也买了一台电脑,但那时赵德彬知道自己在申沪待不久,就让张思明随便买了一台凑合用着,他也没仔细看配置,反正他的感受就是慢,很慢。眼下到了正经要买电脑的时候,赵德彬站在电脑城,才感觉这个也不值,那个也不好。

  以赵德彬后世的眼光来看,1989年的电脑,都是些古董老爷机。

  在这一年,大名鼎鼎的tel486处理器刚刚诞生,主频25hz。

  最终,赵德彬买了名叫super的pc机,配置有640kb内存756x380分辨率显示器两个360kb软驱一串一并两个接口,零售价6480元。

  对于在后世习惯了i912900ks的cpu(16核24线程单核最多可达52ghz)32gb内存4k显示器的赵德彬来说,这个所谓的superpc可真是令人泪目。

  由于赵德彬一次性购买五台,电脑尚给了批发价5800元一台。

  这时的五千多,怎么也相当于后世的十几万,抠神附体的赵德彬虽然肉疼,但也没有办法。

  电脑有了,下一步就是网络了。

  赵德彬简直是盼星星盼月亮,希望能早点拉上网线。

  只可惜,在1989年,中夏国基本没有网络。

  就连这时候的电脑病毒,也不是通过网络传播,而是通过软件软盘和数据交换传播的。

  在赵德彬的记忆中,他应该是在96年以后才开始上网的。

  当时,他们楼下的办公室改成了网吧,赵德彬天天晚上过去上网,也不要钱。

  赵德彬在2000年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台电脑,8700块钱,是他搞得第一笔外快挣的。

  这么想想,赵德彬感觉,距离自己能上网大概还需要等上几年。

  事实上,中夏国第一封电子邮件,是国都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钱天白先生于1987年9月14日向西德的卡尔斯鲁厄大学发出的,内容为acrossthegreaallwecanreacheveryrnertheworld(越过长城,走向世界)。

  由于当时网络环境限制,这封电子邮件花了6天的时间,于9月20日到达收件方账户。

  当时,西欧接入互联网,是在1983年,而西德接入互联网,也就是在1985年。

  国家从1989年起,就开始了互联网的建设。

  1993年,中夏国自主建设了第一张互联网络——国都关中村示范网。

  1994年4月20日,关中村地区教育与科研实施示范网络通过美国sprit公司的64k专线,实现了中夏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。

  在94年之前,中夏国是存在互联网的,只不过网络只用于zf大学科研机构,并没有实现广泛的民用。

  中夏国普通人接触互联网,基本都要等到1996年之后了。

  所以,赵德彬再怎么急都没用,要想上网,他还得等几年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se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