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777章 喜欢看报纸的赵文_带着仓库回到明末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朕就能实现朕对天下的规划。”赵文信心满满,冲着天空说道。

  陈东来急忙送上一个马屁,“陛下是天上的星宿下凡,肯定能将这片地方变得更好。”

  “行了,别贫嘴了,准备洗澡水吧,朕要洗漱睡觉了!”赵文冲着陈东来说道。

  ……

  第二天一大早,赵文吃过早饭之后便接着来到了御书房中。

  在御书房里面的桌子上放着今天的新报纸。

  赵文有一个习惯,那就是每天在处理政事之前,都会看一看当天的报纸。

  随着新朝的建立,报社的规模也越来越大。

  如今的报纸,已经有很多版面。

  有时政,有志怪轶事,有古籍新说,也有新编故事等等。

  总而言之,如今的报纸包罗万象,该有的基本上都有。

  因为报社的规模日渐庞大,由此还诞生了大量的自由撰稿人。

  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不仅能出名,还能收到一笔不菲的稿费,这让那些传统的读书人趋之若鹜。

  原本的时候,这些传统的读书人对于话本演义这种文章非常嗤之以鼻,在他们看来,这种文章就是最垃圾的垃圾。

  可是现在,随着报纸的深入人心,这种观念也被改变,有很多读书人加入了这个行列。一时间,话本演义多了不少。

  对于这种情况,赵文是持鼓励态度的,文艺的兴盛对于百姓来说,也有很大的好处。

  赵文坐在椅子上,看着今天的报纸。

  报纸的头版头条便是“卢正意”一案。

  在昨天的时候,大律院尚书蒋丞文就将这件事情通知了报社,让报社通报出来。

  如今人证物证都在,蒋丞文也不用浪费时间再做调查,毕竟这卷宗是赵文给的。

  在报纸上,蒋丞文还说明了大律院准备审理此案件,放在十天之后,对这个案件进行审理。

  赵文看完头版头条,接着往后面翻阅,翻到了后面的话本演义部分。

  赵文看着上面的内容,津津有味。

  不得不说,古人尤其是明朝的读书人,写的话本小说是真的厉害,不仅通俗易懂,而且还非常有意思。

  明朝的话本演义之所以如此兴盛,是因为和当时明朝的科举制度分不开。

  科举制度初创于隋朝,在唐朝发展。

  在唐朝的时候,科举制度还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款款,对于考试的范围也没有过分的要求。

 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,因为一首写的好的诗而被考官看重,中的进士的人也大有人在。

  就算科举不第,但是因为一首诗被统治者看重,当得大官的人也大有人在。

  正是科举制度的宽松,所以就有很多学子希望能凭借一首诗而高中进士。

  长此以往之下,很多学子便钻研此道。

  唐诗的兴盛不敢说和这个有百分百的关系,但也是分不开的。

  宋词的兴盛和方式的商业是分不开的,社会的富足,财富的累积,再加上当时皇帝对于读书人的放纵,所以这些读书人便有了时间琢磨这些东西。

  再加上宋朝的科举制度基本上是继承唐朝的,所以宋词才能如此兴盛。

  明朝时,诗词歌赋成了小道,八股的形成,使得诗词歌赋在仕途上彻底的失去了用武之地。

  文人士子的侧重点便从诗词歌赋转移到了八股文章上面。

  为了能中的进士,文人士子不断的琢磨文章。

  长此以往之下,对于诗词歌赋便会放下。

  八股对于文章的体裁规格等等要求严格,能写好八股文章的人,在处理话本演义时,更是手到擒来。

  所以说,明朝的话本演义便非常兴盛。

  赵文饶有兴致的看着报纸上的短篇小说,津津有味。

  “不得不说,古人的想象力还是非常丰富的!”赵文放下手中的报纸,长叹一声,一脸感慨。

  也是,如果古人的想象力不丰富,哪里会有《西游记》等这种名著出现?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se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